欢迎来到深圳天鹅大提琴工作室!

免费注册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>关于我们 > 关于大提琴 >

     大提琴是提琴家族中的低音成员,16世纪初起源于意大利,是基于小提琴形制而制作,最初被称为“低音小提琴”(bass violin)、“大型提琴”(violone)和“小的大型提琴”(violoncello)。大提琴全称(the violoncello)直到17世纪才被广泛地认可并逐渐发展成现在大提琴形制。
    早期大提琴演奏姿势是把琴搁置地上或将琴夹在两腿之间,直到19世纪40年代,比利时大提琴家阿地里安.瑟瓦伊斯(Adrian Servais)发明了尾杆,从此,大提琴才有了今天的演奏样式。大提琴作为低音乐器,在早期音乐中担当伴奏角色,演奏数字低音。从巴洛克时期开始,大提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,出现了专为大提琴创作的独奏作品,当然,有许多作品都是从小提琴创作移植过来的。作为独立的低音乐器,大提琴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室内乐重奏和交响乐队中担当重要的角色,其功劳应归功于古典作曲家海顿、莫扎特和贝多芬等,然而,一些活跃在宫廷和世俗音乐舞台的演奏家,他们在扩展和提高大提琴演奏技术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。无庸置疑,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作曲家,在对大提琴革命性的发展和创新方面也是功不可灭的。
    作为一件独奏乐器,大提琴是最具人性化和最具个性的音乐载体,其音域宽广,可以从男低音到女高音,男高音是它最擅长的也是最富于表现力的音域。
    作为泊来品,大提琴传到中国大约在前清康熙年间。据文献记载,当时只是作为贡品经由西洋传教士带入中国,并引起皇帝及朝野官员的好奇和兴趣。到了乾隆年间( 1742年间),宫廷里开始有太监跟洋人学习大提琴。当然,这已经是二百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……。
    如今,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沧桑,几十年(文革前后)的风风雨雨,大提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经是今非昔比,不可同日而语。年轻的大提琴家频繁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崭露头角,让挑剔的洋人为此称赞和折服。大提琴像小提琴和钢琴一样,在中国有了她特殊的地位和荣耀。